啟智教育之開拓工作-摘要 - 李宗派.林金定.吳佳瑜
摘要
本文之目的係在討論啟智教育之開拓, 由智能發展障礙之理論概念、智障照
顧之歷史沿革及智能發展障礙之主要分類開始, 延伸至台灣地區身心障礙及智能
障礙之研究。在美國智能發展障礙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之概念, 始於1960
年代, 由一群熱心智障工作者發起改革運動, 強調智障與其他相關之殘障人士之
社會服務、社區生活、技能訓練、特殊教育、保健醫療、職業重建等等之改善,
必須透過社會立法,才能獲得效果。在過去幾世紀以來,「智能障礙」(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mental retardatio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這個名詞常有各種不同的解
釋。所謂智能發展障礙者係指一個五歲或五歲以上之個人, 帶有一種嚴重的、慢
性的殘障狀態而言。此種殘障狀態, 可歸因於心智或身體障礙, 或者兩者同時所
引起。且在二十二歲以前就很明顯發作者, 經診斷有可能繼續不斷者, 會造成主
要生活之重要功能限制。同時有以下三項或更多之障礙者︰ 自我照顧、感受與表
達之語言、功課學習、身心之機動性、自我管理或定向、獨立生活、經濟獨立、自力更生等等之困難。在台灣,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 1999) 的定義, 智能障礙係
指「成長過程中, 心智的發展停滯或不完全發展, 導致認知、能力和社會適應有
關之智能技巧的障礙稱為智能障礙。」而特殊教育界也有一套定義方式,根據「身
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基準」第三條: 智能障礙係指「個人之智能發展
較同年齡者明顯遲緩, 且在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與表與表現上有嚴重困難者; 其鑑定
基準如下: 1、心智功能明顯低下或個別智力測驗結果未達平均數負二個標準差。
2、學生在自我照顧、動作、溝通、社會情緒或學科學習等表現上較同年齡者有顯
著困難情形。」目前, 台灣之專家學者鼓吹發展社區化智障福利網絡, 但常遭遇
的難題即是專業人才的不足, 智障專業領域所需要的人才, 包括教養輔導、特殊
教育、社會工作師、心理輔導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生活
保育師等, 但內政部「身心障礙福利服務專業人員」相關訓練班別, 屬片段式、
講師專業演講式而缺乏連續性的專業訓練, 無法使啟智工作者獲得整體的概念與
知識, 更無法滿足他們的專業需求。本文將針對此部分以實踐大學啟智專業研究
中心為例, 提供相關啟智課程設計訊息, 期使台灣之啟智教育更上層樓。
林宗派:實踐大學民生學院客座教授兼院長、美國長堤加州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終身榮譽教授
林金定: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吳佳瑜:實踐大學民生學院啟智專業研究中心管理老師、資訊管理學系兼任講師
通訊地址: 104 台北市中山區大直街70 號
E-mail : iclee@mail.usc.edu.tw
詳閱全文: http://www.spris.org.tw/develop/2-01.pdf
